2月27日召开的全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步出台若干具体政策,构建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N”的良好格局,对我市下一步经济工作提供纲领性支持。
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攻方向、中心任务、实践步骤和工作重点,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1+N”体系以《意见》为总领,同步出台《威海市2023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威海市“拨投贷保”联动支持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等5大配套政策,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上来,营造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的浓厚氛围。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强化重实体、重实干、重担当的导向,“1+N”体系围绕产业、企业、项目、园区、科技、服务等六大主攻方向以及政策保障、机制引导等方面提出58项明确措施,同时明确一批含金量高的配套“干货”政策,既为政府大抓经济提供手段,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相关资料图)
大抓产业扬优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抓产业扬优势,“1+N”体系聚焦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多项措施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对接省“十强”产业,在现有七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1+N”体系将新能源明确为我市第八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明确做优做强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碳纤维、海洋食品等十条优势产业链,进一步完善“链长制”。力争到2025年,我市3个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0个,培育3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条产业链产值过千亿,4条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康养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六大现代服务业,到2025年,规上文化企业达到120家,医养健康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
绿色是威海发展的底色。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1+N”体系提出,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农业和蓝碳经济六大体系。到2025年,建成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80家、绿色园区3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5%,建成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坚持鼓励创新,“1+N”体系还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四新”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赋能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建设高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大抓企业固根基
打造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坚持政策聚焦、要素聚焦、服务聚焦,完善多层次激励政策体系,我市将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分类梯次培育,促进企业扩张发展,打造企业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含)的工业企业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励。到2025年,重点培育2家冲击千亿级企业、11家冲击百亿级企业,打造预期营业收入规模5000亿元的冲击新目标优企方阵。
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我市将挖掘企业创新潜力,支持中小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加快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计划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6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均超过80家。
支持企业升规纳统,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市级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对首次纳统的工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按照行业类别最高给予15万元奖励,力争到2025年,“四上”企业达到6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0家以上。
大抓项目增后劲
“一号工程”强势推进
旗帜鲜明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我市将持续健全政策集成、项目综合效益评估、安商稳企、资本运作、科技招商等工作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在全市营造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根据2023年度到位资金1000亿元的内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我市为各区市明确了招商引资年度任务,为市级单位设立1.5亿元、1亿元、0.5亿元三个档次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让各级各部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
对照目标任务,我市将完善专业招商人员聘用机制,配强驻韩国、日本、欧洲和美洲经贸代表处人员力量,联合城市合伙人开展招商合作,引导各区市、开发区以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型企业为重点,抓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招商,并通过向在谈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拟引进人才提前发放“威海英才卡”,助力重点招商项目加快落地。
树立“稳商就是招商”理念,鼓励企业扩大投资,“1+N”体系明确,现有企业增资扩能将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支持本土企业引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冲击新目标企业实施的单个总投资3亿元(含)以上且年度设备投资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按不高于其年度设备投资额10%的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飞地经济是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态。健全“飞地项目”利益分享机制,“1+N”体系明确,因“飞地项目”产生的财税收入、经济考核指标、高端人才招引等其他溢出利益向“飞出地”区市、开发区倾斜,引导产业项目向专业化园区集聚。
大抓园区强载体
集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有效发挥专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的载体作用,我市将支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海洋产业园区、重点开放园区和高端化工园区,有针对性地引龙头、引项目、建平台,完善产业生态,聚集发展动能。
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我市将实行差异化培育政策,引导各区市、开发区分别重点发展1-2个重点产业,打造1-2个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培育5-10个工业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为中心,打造一批海洋产业特色园区,积极争创海洋领域国家农高区。到202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支持打造重点开放园区和高端化工园区,我市将按照实体化运作思路,从市级层面统筹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中日产业合作园区、中欧先进智造产业园,规划打造韩国商品集散地;加快推进文登化工产业园、南海化工产业园、临港塑料助剂产业园产业扩容升级,提高化工园区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我市对2022-2023年新引进的总部企业,给予1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2022-2023年度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跨国公司总部,按照其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奖励。
我市还将支持民营企业投资运营产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根据“四上”企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实绩给予奖励补助。
大抓科技赋动能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市本次围绕优化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招引,品牌培育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动能。
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我市将高标准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龙头引领示范作用,建设一批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力争全市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左右,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超过4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稳定在30家左右。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我市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支持政策。“1+N”体系明确,异地研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与我市企业确立劳动(聘用)关系的,可不受工作地点、档案等限制,在我市申报评审职称;健全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支持“链主”型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聚焦企业实际研发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每年精准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左右。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市将对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认定的山东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3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并通过“拨”“投”“贷”“保”协同和风险分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
以科技创新助力品牌建设,到2025年,我市将力争国家制造业“质量标杆”达到4项、省制造业“质量标杆”达到26项,新增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项以上。
大抓服务优环境
夯实发展全要素支撑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大抓服务优环境,强化要素保障,我市提出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各项机制,整合推动各类要素和资源向经济发展倾斜,优化为企服务和保障机制,为产业培植、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要素保障市级统筹机制,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土地、水资源、资金等要素,市级层面第一时间研究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中涉及的要素保障问题,更加精准高效配置各类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参考中央直达资金模式,我市对重点领域涉企资金实施直达管理,确保各项资金准确到位,大力探索投贷联动、产业链金融等多种融资模式,用好科技支行、人才贷、金融辅导等融资扶持政策,持续用好“信财银保”联动机制。在评先选优中,各类评先树优向一线倾斜、向企业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完善企业降本增效政策支持体系,对标周边地区和同行业,从物流、用工、能源、融资、税费等方面进一步挖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左右。
进一步完善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我市将于3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企业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并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日”活动,建立政企“早餐会”制度,完善政务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平台诉求办理机制,对企业反映意见建议和创业发展难题顶格推进、持续督办、高效解决。
此外,“1+N”体系还提出健全大抓经济的激励机制。坚持将高质量发展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与综合绩效考核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从考核、评价、激励三个维度,健全大抓经济的激励机制,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凝聚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签审:颜 潇
审核:刘倩倩
编辑:王好洁
文字记者:匙亮
|声明:原创作品|
版权归威海日报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