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7日,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隆重举行。探维科技聚焦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展示了面向自动驾驶、ADAS 前装车载领域的车规级激光雷达新品。
展会期间,探维科技发布了“光变计划”,并重磅宣布第二个前装乘用车规模化量产合作平台。围绕智能驾驶场景感知应用,探维科技提出了 Tempo 系列、Duetto 系列、New Scope 3款车载激光雷达量产计划,这三条产品线未来将发力汇聚成一个终点,即感知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基于硬件前融合、极致性价比打造,实现感知一体化,支持客户完成中高层级别的自动驾驶。
发布会结束后,探维科技CEO王世玮、CTO郑睿童就行业热点和探维科技发展布局等话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资料图)
问: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断,在车企严控成本的趋势下,是否会影响到激光雷达的上车?
王世玮:首先,激光雷达上车对于包括L2、L3在内的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有核心作用,这是其价值所在;其次,车企有成本压力对探维科技而言反而是一个机会,因为探维一直走的是对性价比极致追求的路线,车企对成本敏感之下我们反而有优势。
探维科技CEO王世玮博士
问:探维科技如何降低成本?
郑睿童: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技术段端,二是产业链端。从技术端来看,精益生产达不到车企对大幅将本的需求,探维科技采用的方式是芯片化,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友商也陆续开始采用这种方式降成本。从供应链端,我们的供应商从今年开始已经非常认同激光雷达上车的大趋势,特别是国内新造车企业的发展势头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非常有信心,供应商也愿意与我们去分摊成本。
问:探维在芯片化上有何布局?
郑睿童:芯片产业链很长,完全自己做芯片对于激光雷达企业是不现实的。探维科技的降本路径是联合整个产业链一起行动,提出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的需求以及芯片底层的原理层设计,芯片的版设计、流片、测试、封装交给供应商来完成。为什么供应链会跟我们玩?因为探维科技一开始就想清楚了要和产业链一起向前走,用整个产业链去参与这个大时代的竞争,而不是自己把产业链全部都做下来之后被整个产业链孤立,一旦被孤立就得不到最新的技术。一个公司和一个产业链,那是非常悬殊的力量对比。
问:探维科技目前在与哪些车企合作?车企对于激光雷达上车的关注点在哪里?
王世玮: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特别是自主新造车企业,都在探维科技的合作名单当中,最近在推进的就是与合创汽车的量产合作。总体而言,探维科技计划今年交付1万台激光雷达。
新造车企业对激光雷达上车比较积极,这是探维产品落地的好机会;但一些传统汽车大厂节奏没有那么快,他们倾向于对智驾方案充分探索验证后再上车,车企对激光雷达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不会一味追求线束越多越好,而是注重与想要达到的辅助驾驶功能的匹配、产品长期交付的稳定性以及性价比,这对于探维科技也是很好的机遇,更能发挥探维技术方案经得起考验优势。
搭载 Duetto 激光雷达的合创 V09
问:“光变计划”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王世玮:“光变计划”的提出基于探维长期以来在激光雷达行业的积累和思考。激光雷达的核心是光学,光学系统是限制激光雷达性能和成本的重要因素,探维希望从光学角度引领行业变革、迭代和发展,探索前融合、更符合车规要求、更具性价比的量产交付方案,加速激光雷达的量产节奏和变革速度。
问:感知一体化是不是激光雷达的终局方案?
王世玮:感知一体化一定是行业的终局方案。感知是自动驾驶层级里面的第一个环节,感知准确了,智能驾驶才能有安全性可言,系统化的感知方案设计一定是最优解。
行业早期,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相互交流较少,汽车体系无法兼顾两者进行系统开发和优化。但现在激光雷达等硬件公司入局车载场景,自动驾驶公司也会同时考量如何在硬件层面对传感器、控制器等进行优化,最终提升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探维科技将以更开放的方式与主机厂乃至系统集成商合作,提供技术上的规划与方案,由整车厂牵引供应商们做集成。
旗舰级车载激光雷达Tempo
问:近来有4D毫米波雷达要替代激光雷达,探维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睿童:就4D毫米波雷达目前的点云效果来看,尚达不到16线激光雷达的效果,如果这就能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为何车企还要求激光雷达向128线去提升呢?这是一个悖论。事实上,更高的安全性还需要靠高分辨、带有距离传感能力的激光雷达去实现。当然,4D毫米波雷达也有自身优势,其全天候能力能使自动驾驶方案再上新台阶,但是要取代激光雷达还是远远达不到的。
问:对于激光雷达,行业正在回归理性,探维科技如何理解“理性”?
王世玮:终端在探讨4D毫米波雷达能否代替激光雷达,就是理性的一种标志,大家在探讨不同价格、不同性能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方式能更好地解决车端的安全问题。车企也不再是一定要上最好的激光雷达,或者别人上的我也要上,而是在思考激光雷达上车后在什么场景可以发挥什么价值,综合性能和成本考虑是否可持续等,这都是行业回归理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