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等待地铁进站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资料图片)
2023年5月,上海地铁迎来30岁生日。它并不是中国的第一条地铁——这个荣誉属于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北京地铁。但在上海这样的金融中心,快速扩张的地铁以其创新性和便利性彻底改变了整座城市。
上海地铁在1993年启动时只有一条线路,过去三十年来,它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如今,它拥有20条线路,508个站点,每日承载1000多万人次的乘客。
上海地铁轨道延伸800多公里,成为世界上路线最长的地铁系统。它有效地扩大了城市的边界,连接了远离城市的社区,创造了新的居住中心。地铁对商业中心、住宅以及周边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铁周边区域变得繁华起来,次级城市中心逐渐成型。
第六声(Sixth Tone)探访了三位普通人的地铁故事:一名盲人按摩师,他依靠触摸和听觉穿行于城市之中;一名公司职工,每天通勤40多公里,往返于上海和昆山;还有一名小学生,他把地铁视为自己的私人迪士尼乐园。
这只是无数上海地铁故事中的几个小篇章。但他们的生活在上海的中心交汇,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联结在一起。
王春春和果果一起进站
触觉连接
王春春和他的女朋友果果(化名)都是盲人。但和上海的千万通勤者一样,他们每天也都早早地乘坐地铁去上班。
从他们位于8号线联航路站附近的家到地铁站大概要步行15分钟。路程虽短,但是对于盲人来说有很大挑战,路面标记不清,且常常被共享单车占据。交通信号灯缺少语音提示,也增加了高峰出行的风险。
29岁的王春春是一名按摩师,尽管他的工作直到中午才开始,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早晨送果果去办公室。28岁的果果是AI助手的语音分析师。他们都在两站地铁外的办公园区工作。“我担心她一个人路上不安全。”王春春说。
作为盲人,他们只有在到达地铁站时才会放松下来。“和在街上相比,我们在进入地铁站后感觉更安全、更放心。因为一切都是标准化和可追溯的。”王春春说,站内和站台都安装了更加完备的盲道,并且,可追溯性对视力障碍者认路是至关重要的。
王春春在街边行走
去地铁站的路上,王春春一直沿着小路的路边走,虽有几次磕绊,但他还是更愿意沿着边缘走而不是走在中间,因为这样可以为他提供指引。
王春春认路更加熟练,他走在前面,用盲杖作为手臂的延伸,沿着地铁站内的黄色盲道凸起行走。果果紧紧跟在他身后,握着他的衣角。
地铁工作人员看到他们后,马上提供指引,带他们通过免费入口。王春春说通常地铁工作人员会引导视力障碍者上车,并请目的地的同事帮助乘客下车。
王春春已经熟悉了每天通勤的路线,可以自己找到站台。“但我们在去像人民广场这样的大站时,还是需要帮助,那里有十几个入口。”他说。根据上海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上海的残疾人口总数为94.2万人,其中至少有10万人视力受损。
政府一直在推进残疾人就业,公共交通的无障碍措施正是他们过上独立生活中的关键一环。上海市政府在1月份批准了一项新法规,为居民创造无障碍环境,地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个办公园区有很多盲人都是乘地铁上班。”王春春说,他听到另一个手杖的“哒哒哒”声,“前面有盲人过来,一定是我女朋友的同事。”
王春春老家在河南,他在小学时失去了视力。他毕业于河南一所由政府支持的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按摩技能。去年来上海之前,他在苏州工作,并在那里遇到了果果。
“人们看不见周围环境时会害怕,很正常。我也曾陷入舒适区,只依赖亲戚和朋友出门。”他回忆说。
但他强迫自己去适应。“我必须习惯未知,因为我知道迟早要独立生活。我还年轻,不想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王雅如上班途中
双城生活
星期三下班的路上,38岁的王雅如(化名)站在人群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刚过嘉定新城站,她松了一口气,因为知道接下来车厢会越来越空。
尽管大多数座位都还被占据着,王雅如终于找到一小块空间,打开了折叠凳。对于每天往返于江苏昆山和上海的她,便携板凳成为了她的出行必备。“工作一天后太累了。”她说。
5月10日,上海地铁11号线,工作一整天的王雅如坐在折叠凳上。
王雅如是上海无数的“极端通勤者”之一,他们主要乘地铁出行,每天通勤至少单程一个小时。
八年前,王雅如在昆山购买了一套公寓。从她昆山的家到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办公室单程距离超过40公里,通勤大约90分钟。尽管时间很长,但王雅如还是庆幸自己在房价上涨之前买了房。
上海市中心地段房价昂贵,王雅如选择了离上海比较近的昆山,觉得这里住房成本低,生活环境也不错。
2015年,王雅如以每平方米不到一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小公寓。现在,房价几乎翻倍了。“通地铁是我选择在这里买房的主要原因。”她说。
作为中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11号线极大地提升了昆山对于上海购房者的吸引力。这条线连接昆山与上海,轨道长度约82公里,是世界最长线路之一。除了昆山,该线路还向西北延伸,与苏州地铁连接。
尽管王雅如有车,她还是更喜欢相对可靠的公共交通。“有一段时间我在家附近工作,会开车上班。但是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其他无法预见的情况,行驶时间就很难控制。”她说。王雅如也尝试过找昆山附近的工作,但上海市中心的机会明显更多。“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习惯了通勤。”她说。
路上她会刷刷手机或者补眠,因为每天都要早上6:30起床,赶早班车。
王雅如工作日晚上7点左右可以到家,考虑到通勤时间,这个时间还算早。如果时间允许,她会自己做晚饭,准备第二天的午餐。
王雅如还算满意自己的生活。但如果有更多个人时间,单身的她也希望能拓宽朋友圈或开始一段感情。现实是每天通勤和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她没有时间或精力去交新朋友。
“目前也只能这样。”她遗憾地说。
数数看着经过的地铁
都市漫游
对于8岁的数数(化名)来说,上海的地铁就是他的私人迪士尼乐园。
“我喜欢看人们上车下车,开门关门。”他说。在孩子的幻想世界里,站在门口的陌生人是守门员,而站在扶手旁边的人则是替补守门员。
但并非一直如此。数数在只有五个月大的时候就窝在婴儿车里乘地铁。
“他小时候并不喜欢地铁,因为声音太大。”数数的妈妈说,“他现在还是不喜欢行车噪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对地铁着迷。这种变化很自然,因为他喜欢玩火车玩具。”
对于通勤者来说,目的地最重要,但对于一年级的数数来说,他更享受乘车的过程,“就像在家里玩我的火车玩具一样,我总是在想这些弯弯曲曲的轨道会把我带到哪里。”
与安静的乘客相比,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被忽视:他会大声预报站名。
由于数数的热情,乘地铁出行成为了全家的冒险之旅,他们住在上海郊区靠近8号线的浦江镇站。他曾和爸爸一起制定出一天内“签到”所有地铁线路的旅行计划。
“我们从8号线开始,去西藏南路站换乘4号线。然后在中山公园换2号线,再到虹桥火车站换17号线。那是我第一次乘坐通往青浦的17号线。”数数详细讲述着他的冒险经历。
每次和朋友一起出行,他都主动承担“导游”职责,介绍换乘车站,规划去目的地的路线。他最喜欢的线路总是在变,现在数数偏爱14号线:它连接了上海的一些最著名的地点,包括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和上海最深的地铁站——豫园站。
“我喜欢这条线路,因为它是无人驾驶的。”他说。
数数妈妈十分支持儿子对公共交通的喜爱,“我们通常在周末带他出去乘地铁,这个过程中他也学到很多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