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8日至24日,《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比赛期间,担任评委的何赛飞现场为戏曲演员生存现状发声,一番含泪发言迅速冲上热搜。诚如何赛飞所言,基层戏曲演员生存状况的确不容乐观,科班出身的演员迫于生计转行创业、“刀枪入库”的比比皆是,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舞台上的只是凤毛麟角。
“大河有水小河满”,戏曲演员的生存问题,本质上是戏曲艺术的传承发扬问题。艺术从来都与受众息息相关,一门艺术的兴衰也必然遵循市场的内在逻辑。戏曲艺术要保持生命力,关键要练就一身“自带流量”、主动拥抱时代的硬本领,才不至于让“振兴戏曲”成为一句只能由扶持维系的口号。
对一种大众艺术的伤害,莫过于让它脱离大众。戏曲艺术源自民间而非庙堂,从诞生之日到巅峰之时,从来都是一种大众娱乐。它的底色是风趣、诙谐的,它的视角是平民化的,它是生长在街头巷尾、瓦舍青堂的。以前,“去看场戏”对老百姓而言,就像今天大家饭后追个剧、打把游戏那么简单放松。从何时起,戏曲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呢?高深难懂的刻板印象,给戏曲的普及设置了人为的门槛。更关键的是,戏曲行业有没有放下身段去澄清、去宣传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是干脆顺水推舟、安享重誉?
戏曲艺术不能既要人夸阳春白雪,又要车水马龙宾客盈门。小众的市场注定支撑不了庞大的艺术供应队伍。如果选择了“高雅艺术”这条小众赛道,那就注定了要经历“大浪淘沙始见金”。如果想让从业者过得更好,戏曲艺术就必须全面发展,在作品上与时俱进,凭本事赢得观众。2022年,一段戏曲动画短片《神女劈观》,仅用短短十几句唱词就把一个小故事讲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曲调也完美融合了现代音乐旋律与传统戏曲韵味。该短片推出后迅速“出圈”,在国内外广受追捧,引发了一波传统戏曲传播的热潮。一些玩家用各种戏腔翻唱该唱段,这些“二创”视频都已拥有百万级播放量。可见,新编戏曲之所以不火,不是观众不买“戏曲账”,而是戏曲行业的普遍创排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足以让观众解渴过瘾的程度。
程式化的艺术,要想创新得“不出格”“不雷人”,必得将传统的精髓融会贯通、吸收内化,方能熟则生巧。以京剧为例,要创新就要吃透西皮二黄的音韵规律,要把握合辙押韵的戏词美感,要掌握故事跌宕起伏生动具体的编剧规律,要精熟细腻内敛形神兼具的表演技巧。而这些,恰恰是如今戏曲产业缺失的重要能力。想要跟上时代,戏曲行业非在专业能力上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对戏曲艺术而言,这还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戏曲剧团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借鉴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娱乐产品的宣传推广形式,拓展观看渠道平台,挖掘培育潜在受众。比如,在宣传时主动出击打消观众“看不懂”的顾虑,在演出时配好字幕解决观众“听不懂”的痛点,这些迎合时代的运营细节,对于提高古老艺术“上座率”、焕发青春活力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振兴戏曲艺术,当然要扭转演员评价体系中“唯帽子”“唯奖项”的倾向,要解决行业内部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戏曲行业要勇于迎风而立,向普罗大众和崭新时代敞开胸襟,成为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常青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