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潘颖图/受访者提供
5月4日,“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的幕后现场纪录片在微信视频号“二更”平台播出,纪录片中舞台展示的10幅作家肖像画,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艺术”的多元关系。
(资料图片)
这10幅肖像画,是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的一群师生为花城文学榜上榜的10位作家绘制的,他们共同为文学呈现了又一种视觉可能性。近年来,文学搭载着歌舞、话剧、多媒体工具等媒介,不断拓宽我们的想象边界。
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看来,文学是艺术的根,艺术丰富了文学。文学,从不局限于白底黑字的书本。
尽管早已看过数遍原稿,但在3月25日的“花城文学之夜”现场,范勃仍然感到震撼:10幅肖像画被舞台上橘色的灯光所聚焦,像是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木棉花。
素描与文学的特质十分契合
“花城文学榜”的创办初衷,是鼓励有当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理念、文化生命活力的文学创作。上榜作品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学原创的最新成就,肖像画则是文学创作环境与作家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现。
据范勃介绍,三月初接到为上榜作家们绘画肖像的任务后,他马上找来油画系副主任林锋,油画系教师褚朱炯、谢郴安,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很快,绘画方案达成一致:采用素描画法。
素描肖像画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重要的艺术练习形式,是油画创作的基础。每一位油画系师生都经历过长时间的素描训练,有高效、高质量掌控画笔的能力。相比浓墨重彩的古典绘画风格,素描的返工率和耗时都更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范勃等人看来,素描与文学的特质十分契合。两者都是用白纸黑字(线)勾勒故事背景,即使没有彩色油墨的视觉辅助,看似简单的几笔仍能将受众拉进纸上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发更大的想象空间。
至于主办方第一时间找到油画系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现成的创作团队。广美2022年正式启动国内首个“叙事性主题实验班”,聚焦叙事性主题创作,已形成一套专门的、人物创作与历史题材绘画的训练方法。参与这次作家肖像画绘制的师生们,主要出自这个实验班。
避免10幅素描雷同是个难题
接到任务4个小时后,黄智杰、郭昌镐、林瀚、林子翰等几位油画系研一学生已收拾好画具,站在画室门口了。
每位学生需要画完两幅肖像画,“画完”的意思是指导师修改完毕、调整好所有细节。尽管这几名学生早已“身经百战”——读本科时,他们的作品就已在各类艺术展中展出,但这一次创作仍然不容易,每幅画都返工了好几版。
如何将作家的半身照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是师生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作家们提供的照片,动作大多趋同,表情多为庄重。如何让10幅肖像既有整体联系又有各自特色?
广美师生们通过调整光影的强弱和面部微表情来完成。比如,笑容的程度不同,肖像画就有了不同的层次,也就有了鲜活的感觉。
师生们均已相处一年以上,其中,两位学生还是室友,相互间已具备高度默契。大家一边讨论、一边说笑地画画,尽管任务富有挑战性,但团队氛围是正向的,效率因此比想象中高——广美师生们提前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
“文学+艺术”拓展城市空间
外界对广州有很多描述:多元、包容、烟火气浓重。在范勃眼里,广州是一座“平民化”的城市:“人可以潜到下面去,而不是浮上来。大写的历史,从来都是由个体的历史构成的,在我看来,个人的生活史就是广州真正的历史”。
林锋则认为,绘画和文学从未分开过,“古人常说‘诗情画意’,就是指作诗和画画是一体的,吟诗的时候你脑海里会浮现美妙的画面,赏画时也会忍不住附上几段浪漫的文字”。
近两年来,AI绘画技术兴起,网上关于“AI 会否抢走艺术家的饭碗”的讨论声浪越来越大。范勃觉得,技术进步会推动文学艺术发展,但不会取而代之。
“文学艺术具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可以反映一代人的精神品格,我们对城市的印象往往是由一些文化符号组成的,比如讲到苏州,我们会想到明四家;讲到佛罗伦萨,会想到文艺复兴;讲到巴黎,会想到印象派那群人……而这些,是冰冷的技术无法创造也无法替代的。”范勃说。
回头再看,“花城文学之夜”呈现的10幅作家肖像画,是范勃带领广美师生们交出的一份作业,同时也是一则宣言: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文学和艺术,这是人的本质需求”。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李力校对 | 谢志忠